乐团的facebook粉丝专页

2015年11月22日星期日

转载自东方日报:大马华乐发展

转载自东方日报:大马华乐发展

大马的华乐发端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,从民间地方戏曲的丝竹乐队与民间艺人的弹唱开始。

最初,华乐没有统一名称,60年代始被马来西亚与新加坡的音乐工作者定名为华乐,这时期是萌芽期。当时,华社对华乐的认识不深,也不普及,乃至被当著唱大戏或治丧的音乐。

70年代和80年代是发展期,国內不少的校友会、会馆或青年团及剧社等都成立华乐团,例如,太平华联校友会于1973年成立华乐团,这时期的华乐团也比较有组织。1973年,霹雳留台同学会还主办的第一届全国华乐演奏比赛,加强民间对华乐的认识。

而1974年马中建交,更开启新的里程碑,一些热爱华乐的年轻人到中国专攻华乐专业,学成后返国推动华乐前进,提升华乐水平。

在华乐工作者薪火传承和推广,迈进21世纪的今日,华乐在我国已普及,是许多独中和国民型中学,乃至国民中学的课外活动项目。

然而,大马华乐的发展模式,数十年来依旧民间推动,乐团得向民间筹募购买乐器及活动经费。由于缺乏政府的支助,乐团的软硬体、水平,目前还无法与中国、台湾、香港及新加坡等地並驾齐驱。

经济能力局限

檳城中艺音乐学院创办人赖亚来接受《东方日报》访问时表示,我国的华乐团缺少政府资助,而民办的乐团要维持不容易,经费来源是关键。

他告知,中国、新加坡及台湾有政府资助,为华乐发展提供优越的条件。台湾和新加坡乐团,有能力聘请五六名中国专业指导员,专司各声部乐器,如二胡、笛子及琵琶等。

「受经济能力局限,我国的乐团通常只有一名指导老师,没能力聘请中国专业指导员。」

他说,华乐在大马已普及,单是檳城至少有15团,独中和国民型中学都已有华乐团。如今是如何再提升水平,在没有能力长期聘请中国专业指导员的情况,我国要靠海外进修华乐系的专才回国。

他直言,问题是,有关学生付出这么多年攻读华乐系,但是学校能出多少钱请他们前来指导?

「很多学校觉得不重要,不会出很高的酬劳请指导员,或认为何必请这么多人来教。」

缺乏发挥环境

他说,蛮多人从中国学成归来,有的人因学校没什么重视,改行做生意,缺乏发挥专才的环境,实可惜。

他告知,新加坡的指导员每堂课的薪酬以小时计,每个小时80新元(约240令吉),这里一个月可能补几百令吉,海外学生回来只得这么低的待遇,他们能做什么?」

「有须要请这些专修员回来教各声部,提升专业水平,若只由学姐学兄教学弟妹,肯定难有突破。」

无论如何,由于大马的乐队都是靠自己,所以,他指外国的华乐界欣赏大马乐团对华乐热忱的精神。

缺乏发挥平台 毕业后只成回忆

资深华乐导师赖亚来点出,大马华乐普及,却存有「可悲」现象,即学华乐似乎只是学生时代的事,很多学员毕业后,华乐生涯宣告结束。

「我们二三十年来一直在兜圈子,有的学校条件比较好,乐团办得比较成功,同样学员毕业后,再换新一批人,再重头开始。」

他指出,新加坡和台湾有社区联络所,政府资助联络所推动华乐。我国没有类似联络所,学生毕业后没有发挥平台,学华乐成为学生时代的回忆,家长会问学来做什么?

因此,他例举如檳州华人大会堂,可以成立半专业华乐团,让已经有底的毕业生延续华乐生涯,学员出外表演获享津贴。

赖亚来也是檳华女中、协和国民型中学、菩提国民型中学、钟灵独中、孔圣庙中华国民型中学及居林觉民国民型中学特聘华乐导师。



冀华基政党帮助

他坦言,没跡象显示政府会支助华乐团,惟他希望执政的华基政党能在官方寻求一些突破,如爭取多一些官方场合表演的机会。

「华乐很少在官方场合表演,除非是要展现三大民族特色,或者新年活动,才穿插华乐客串一下。」

他认为,家长在推动华乐可扮演促进角色,台湾的乐团有家长后援会,学生家长义务协助乐团,出钱出力,但我国一些家长认为由学校来做就好。

「有的家长舍得买钢琴给孩子,却不舍得买华乐的乐器给孩子。」

歌曲方面,赖亚来的观点是,华乐要普及,不能排斥演奏流行歌曲,太高格调的曲子听眾听不懂、不能投入,如何推动华乐?

「这里的环境还不太适合太高格调、太艺术化的曲子,一场演奏会可以穿插一二首流行歌曲,比如《小萍果》,大家都很喜欢。」

大乐乐乐团融合传统及创作

雪州蕉赖大乐乐实验乐团的风格独特,多变的曲风融合传统及创作,再加上自然流露的超强亲和力,让听眾惊嘆,原来华乐可以让人感觉这么年轻化、舒服。

该乐团艺术总监林绣洁表示,大乐乐实验乐团创立于2003年,是一支业余实验乐团,团员大多数是在籍大学生,也有大学毕业生、中学生及上班族。

她说,乐团较少传统音乐,反而融合很多的创新音乐,包括戏剧与音乐结合、现代舞与音乐结合,给听眾带来更多的快乐和感染力。「我过去曾在传统的华乐团,认为传统的乐团有太多的包袱和限制。」

她分享,在一场音乐会后,一名听眾贴切形容该乐团:「华乐就一定要演奏『高山流水』、『十面埋伏』、『凤阳花鼓』或『喜洋洋』这类传统式的东方乐谱吗?非也,其实华乐可以演奏西洋电影『ForrestGump』的主题曲,也可以把美国乡村名曲『TakeMeHome,CountryRoad』改编得很东方化,更可以將我们非常熟悉的『RasaSayang』注入华乐元素……。」

该乐团是收费演出,团员可获津贴,但也有免费的下乡服务和慈善演出,招收的团员要有基本技术,热爱音乐及响往舞台表演,更重要的是態度。

设全国性组织 互相切磋提升

霹雳峇眼色海南香华乐坊导师陈忠山,我国若有全国性华乐组织,將有利于大马的华乐发展。

他说,在七八十年代,有人提议过全国性组织,惟不成功。现况是各自发展,即使是区域组织也少,檳城则有个北马华乐协会。

「若有全马的组织,各方面比较能够统一,现在每个地区在教材各方面不一致,而且,有全国性组织,可促进各州华乐交流与联谊,互相切磋学习。」

他表示,我国华乐一般都是向中国取经,採用中国的乐谱,有全国华乐组织,可匯集人才,创作本地风格曲子等。「同时,一旦有全国组织,可以团结和凝聚全马华乐界的力量,可望获得政府的重视,或通过华基执政党在內阁爭取资助或拨款,华乐发展的步伐会更快。」

不过,他坦承要成立全国性组织仍有挑战,包括各华乐团要摒弃狭隘门户观念。

陈忠山于1973年与一批朋友在太平华联校友会成立华乐团,义务指导,並于1990年协助成立太平华联国民型中学华乐团,以及举办「箏乐晚会」筹募购买乐器基金。

他告知,隨著时代的前进,华乐也走向商业化,如此,华乐发展才能更专业,学员有系统学习。

他说,早期华乐的发展相当艰苦,靠民间组织和学校推动,华乐老师多是业余,只领象征式津贴,有者义务教导,奠下今日欣欣向荣和普及化的根基。

他表示,商业化则从事华乐工作者有收入,才能维持各项开销,如没有收费,如何长远教下去,这个模似就如西乐的商业化。

鼓励报考分级考试提升水平

霹雳太平乡韵民乐学院院长陈守娟表示,为提高学员的演奏水平和加强学习兴趣,鼓励学生报考华乐分级考试。

她说,在大马,大多数是报考中国中央音乐学院的海外分级考试,今年是第26届,早期少人报考,最近几年较多。

「考级教材採用中央音乐学院各专业的考级教程,通过考试学员可了解自身的程度,学习的路是否正确,还存在那些问题,如何改进等等。」

她说,该中央音乐学院每年在我国各大城市举办考试,由考官提供专业和权威的水平鉴定与考核工作,及格者获颁发该院校外音乐水平等级考试合格证书。

初级学起打稳基础

「考级项目包括各声部乐器,各专业演奏水平定为1至10级。」

陈守娟也是太平华联独中、高渊东姑阿都拉曼国民中学及太平达鲁力端国民中学华乐团导师。

她说,新加坡、中国和台湾很多从五六岁就开始学华乐,从初级学单一乐器,基础打稳,约至第5级才可加入乐团,这时,乐团水准就很高。

她坦言,中港台和新加坡的乐团已达专业水平,有专业乐团,团员享有薪酬,大马未有专业乐团,只有余业或是课外活动的乐团。

「大马则很多学员从中学才开始学,至今,整体水平属中等,参加等级考试,有助于提升我国的华乐水平。」

她说,我国有很多国人赴中国进修华乐和毕业回来,多数只专某个乐器,二胡、古箏很多,但是,嗩吶和笙少人进修,所以,个別人士可达专业水平,惟难以培训整支专业乐团。

她表示,有的乐器很贵,乐团负担不起,局限了演奏歌曲,经济较宽裕的乐团乐器充足,可演奏比较现代的歌曲,有的乐团缺经费买乐器,只能奏传统曲子。